诗词原文
南望
唐·张九龄
南辕有遐眺,直指百粤陬。
海气侵肌冷,江风入骨愁。
云浮千嶂远,水漾万峰流。
欲问三溟阔,谁人识此秋。
作者简介
张九龄(678年—740年),字子寿,一名博物,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市)人,唐朝开元年间名相,政治家、文学家、诗人、名臣,他自幼聪敏好学,七岁能文,唐玄宗即位后,他迁右拾遗,因直言敢谏,得玄宗赏识,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为宰相,他为人忠诚耿直,文学造诣亦高,诗风清淡,为后世所推崇,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病逝,终年六十三岁,追赠司徒、荆州大都督,谥号文献。
译文
向南的车驾有着遥远的眺望,直指那遥远的百粤之地(今广东、广西一带),海上的寒气侵袭着肌肤,让人感到寒冷;江上的风深入骨髓,带来无尽的忧愁,云雾缭绕在千山万嶂之上,显得遥远而朦胧;水流荡漾在万峰之间,潺潺不息,想要询问那茫茫大海的广阔,又有谁能真正懂得这秋天的景致呢?
释义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向南远望时的所见所感,首联点明眺望的方向和目的地——百粤之地;颔联通过“海气”和“江风”的描写,传达了诗人旅途中的艰辛和内心的愁绪;颈联以“云浮”和“水漾”的意象,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辽阔;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大海广阔无垠的感慨,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淡淡哀愁。
赏析
这首诗是张九龄在旅途中所作,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,诗中“海气侵肌冷,江风入骨愁”两句,不仅描绘了旅途的艰辛,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感悟,而“云浮千嶂远,水漾万峰流”两句,则以壮丽的自然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,尾联的“欲问三溟阔,谁人识此秋”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张九龄在担任宰相期间,因公务需要南行时所作,当时,他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和繁重的政务工作,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感慨,在旅途中,他看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,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常,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,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张九龄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,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。